在國能浙江寧海發電有限公司吸附法碳捕集技術萬噸級中試裝置的調試現場,一個手持對講機的年輕人正聚精會神地盯著控制屏幕。他時而操作設備,時而與身旁的老師傅低聲交流。當系統成功完成又一個測試節點時,現場響起一片歡呼,而他只是靦腆地摸了鼻梁,轉身又投入到下一個環節的調試中。他就是科環龍源環保工程建設管理中心調試部調試工程師孟浩然,一位被同事們親切稱為"臥龍"的90后技術能手。
堅定初心指引技術之路
1996年10月出生于河南南陽臥龍區的孟浩然,從小就對機械電子充滿好奇。大學選擇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后,他如魚得水,不僅成績優異,還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這句他常掛在嘴邊的話,正是他工作態度的真實寫照。
參加工作后,孟浩然把"紅色精神"轉化為攻堅克難的動力。在調試部,他主動擔任技術主講人,多次組織經驗分享會。同事們記得,有一次為了確保浙江公司舟山電廠三期2×660MW擴建工程整套試運,他連續工作42天。期間解決了困擾設備調試單位多日的工控機總線通訊數據異常的問題,最終定位到問題出在數據發送程序上——每次應發的16位數據中僅發送了低7位。找到癥結后,他不僅提出了修改建議,還整理出一套總線通訊故障排查手冊,成為部門的技術寶典。
"較真"的調試專家
2024年12月,國能浙江寧海發電有限公司吸附法碳捕集技術萬噸級中試裝置進入調試關鍵期。這套系統覆蓋變壓吸附、制冷液化、蒸餾提純等多個復雜工藝環節,共涉及471張邏輯圖,約相當于一套脫硫吸收塔及公用系統,須在兩周內完成邏輯組態與試驗,任何一個邏輯偏差都可能導致試運行失敗。孟浩然帶領團隊按照控制策略成功完成了組態與測試。
"小孟的'較真'勁兒讓人佩服。"項目負責人回憶說,有一次為了驗證脫硝流場的均勻性,孟浩然冒著嚴寒,連續6小時蹲守在脫硝反應器平臺,記錄每一組數據變化。當發現某個水解器的壓力控制邏輯存在微小滯后時,他立即組織討論,重新編寫了控制算法,使系統響應時間縮短了40%。
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讓孟浩然在調試領域快速成長。他先后參與國電雙維電廠新建工程、國家能源集團內蒙古上海廟電廠2×1000MW機組新建工程、國家能源博興發電有限公司2×1000MW超超臨界燃煤機組煙氣脫硝工程、金堂公司#62機組脫硝裝置噴氨優化改造項目等的取樣系統程序設計,在甲烷儀表項目通訊程序測試中,創新性地實現了從生產網絡到集團監控網絡的數據貫通。這些成績為他贏得了龍源環保"優秀共青團員"、科環集團"優秀QC成果"等獎項。
安全防線的"守門人"
"調試工作容不得半點馬虎,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這是孟浩然在部門安全會上常說的一句話。作為青年安全崗位能手,他把安全理念貫徹到每一個細節。
在國能浙江寧海發電有限公司吸附法碳捕集技術萬噸級中試裝置調試期間,他創新性地將數百項試運檢查項目制作成在線電子表格,并每日填寫進度和計劃向工作人員發布,確保所有工作人員了解工作要求和風險預控措施。交接班時,他堅持"三交代"原則:交代設備運行狀態、交代操作注意事項、交代邏輯優化內容。有同事開玩笑說:"聽小孟交接班,比上課還詳細。"
一次例行巡檢中,孟浩然敏銳地發現一臺信號發生器的校驗標簽即將過期。他立即要求暫停相關工作,組織更換儀器重新校驗。有人覺得小題大做,他卻說:"安全就是要防微杜漸。"事后證明,那個信號發生器確實存在輕微偏差,他的堅持避免了一次潛在事故。
"臥龍鳳雛"的技術情懷
因為來自諸葛亮故里南陽臥龍區,孟浩然被同事們戲稱為"臥龍",后來干脆和另一位技術骨干并稱"臥龍鳳雛"。這個外號背后,是大家對他專業能力的認可。
但孟浩然從不自滿。工作之余,他自學了PLC編程、單片機編程、網絡通訊等新技術。他的辦公桌上總是堆滿專業書籍,電腦里存著各種仿真軟件。有同事看見他午休時間在學傳輸層總線協議,好奇地問:"這些公司又用不上,學它干嘛?"他笑著說:"技術更新這么快,不學習怎么跟得上?"
這種學習精神感染了整個團隊。在他的帶動下,調試部形成了濃厚的技術研討氛圍。年輕員工們說:"孟師傅不僅教我們技術,更教會我們如何做一個有擔當的工程師。"
從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到獨當一面的調試能手,孟浩然用七年時間完成了華麗蛻變。如今,他依然奔波在各個項目現場,用專業和堅守書寫著新時代青年工程師的精彩篇章。正如他所說:"每個調試成功的系統,都是我們獻給環保事業的一份禮物。"在這條綠色之路上,這位年輕的"臥龍"工程師正以昂揚的姿態,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邁進。
版權所有:國能龍源環保有限公司
建議使用Firefox、Chrome、IE(IE9以上版本)瀏覽器,1280*768分辨率